什麼是精神食糧呢? 我想每個人對「精神食糧」都有不同的定義。慨恬來說,「精神食糧」指一種非物質的資料、思想,能夠對我們產生思考、理解,感動. . . 精神食糧一種是別於物質以外的必需品。 為什麼我們需要精神食糧呢? 在上古世紀的時候不需要它。因為我們祖先每天的生活不過野外狩獵,茹毛飲血。他們人生目的大抵只有一個 - 生存。 由石器時代走到今天的現代社會,我們比祖先多了的是一份文明,文化。而文明社會的創造需要理性與感性,需要思想。而這些思想不是麵包,不是單純存在世界上的物質,而是由思考到實踐的經驗,這是具有創造性,思考性的形而上學。 精神食糧便是這些思想的產物,它們通常的表現形式為書籍、音樂、藝術品什至「次文化」的動漫等。他們都為我們的平淡的人生帶來「色彩」。 回到問題所在,究竟香港人有足夠的精神食糧嗎? 無疑的,香港作為現代化,商業化的文明社會,物質主義大行其道,城市人不免心靈空虛,也是一種缺乏精神食糧的表現。最後這裡的人只會變得沒有文化,低俗。香港長期被譽為文化沙漠也與香港人缺乏精神食糧有直接關係。 同樣,即使香港像大陸般興建幾座書城,又能否解決閱讀風氣的問題? 擺脫「文化沙漠」又是否建一個西九藝術區就能解決? 想到近年香港的「卡拉OK」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懂看五線譜的又有幾人? 這是叫人慨嘆的。 我想最根本的方法是由教育做起。由政府重新正視問題所在,改變教育方針,從孩子小時候灌輸知識,發掘興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繼續高呼所謂「教育改革」也是徒勞。希望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6B(27)
毫無疑問,精神食糧故名思義是屬於精神,而非單單物質上的滿足,但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平常的食糧有好壞、健康與否之分,既然如此,精神食糧是否也是一樣﹖我認為精神食糧不一定是表現於上面同學所定義般狹窄,即使是物質,也可以是一種間接性的精神食糧,例如富有的人為甚麼仍然要不斷賺錢呢﹖恐怕不是為了錢財本身,而是其帶來的滿足、賺錢時的喜悅,這些絕對是一種精神食糧。當然,也有不少人沉醉於金錢中無法自撥,但如果就此認為這不是精神食糧的話,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是也有很多死讀書,讀死書,最後讀書死的人嗎﹖這不也應該置於精神食糧以外﹖我認為,人的部分精神食糧如書本、藝術、藝術品等對於我們的精神而言,就如飯和水般重要。不過,也有一些「刺身」、「魚翅」的精神食糧,如果沒有了這些,相信我們的生活並不會充滿「色彩」。回到我們身在的香港,我同樣認為香港人在處理精神食糧的問題上有所不足,問題在於香港人每天都「大魚大肉」,毫無吃飯的觀念,以致主次顛倒,精神這個「身體」自然出現問題。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多年來良好的文化未能推行,問題皆在於香港人忘記了怎樣「吃飯」。我想,要改善這種情況,需要的不是一張「健康餐單」,而是要重拾食飯的感覺,打從心底接受食飯這一回事。否則,強逼香港人食飯而不吃肉只會是適得其反。這件事看似複雜,但吃飯是每個人的天性,只要善加引導,根本不必大費功夫。就如改變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只要我們慢慢改變兩者之間的比例,逐漸加重飯的比例,自然能勾起人吃飯的本能。問題在於,改變一個人的飲食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何妨整個社會,而且是精神上的食糧,究竟有沒有人有如此耐性和心機去做此事,而且需要的也可能是幾代人的合作。希望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6B(25)
回譚同學 : 謝謝你的意見。 首先你的第一個問題是精神食糧是否有好壞之分。本人的意見是一定有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精神食糧作為思想一系列含有主觀性的產物,我們是可以安一個好壞的標準上去。但好壞之間的標準如何定斷,這個也是極度困難的問題,爭論性也廣。(本身這問題已討論性極大. . .)所以只可能道出精神食糧如食糧般有好壞之分罷了。 其次,閣下的意向認為「賺錢時的喜悅」為一間接的精神食糧,我的理解如下。建基於我提出的定義(不知閣下道是否同意),即一精神食糧具有思考、理解,感動的過程,那麼賺錢的過程有沒有當中的元素呢? 抑或只是一種自我的官能刺激? 假如「讀死書」的人只有背誦而毫無啟發的過程,那麼這個人選書或讀書的方法也不過如此罷了。這種的方式不過是囫圇吞棗,連認知的過程也談不上,也遑論精神食糧的問題。賺錢的個案也是如此理解,假如我是一個熱衷教學的老師,同時孜孜不倦地作研究,這個過程不也是在賺錢和學習嗎? 請問你又是如何理解呢? 最後我是頗同意譚同學的意見,即「多年來良好的文化未能推行,問題皆在於香港人忘記了怎樣「吃飯」。」看來香港人不只飲食欠缺均衡,連精神食糧也分配不當,難怪港人百病叢生了。期待中六同學的意見~ 6B(27)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應Dicky314 你為何認為上古時代的人不存在追求精神食糧呢?圖騰是對大自然的崇敬和膜拜,就是精神食糧的根源,各族文化的繁衍。至商殷,敬畏鬼神之風盛行,是古人對好人壞人褒貶的一種道德精神的衡量。俗語謂:虎死留皮,人死留名。這是世人追求自己在人世間對己對人能作出甚麼的貢獻而努力不懈的奮鬥理想。就是精神食糧的建立。儒家以揚名聲以顯父母列為第一等孝,其次不辱,其下能養(躬養,非供養)。儒家以建功立業勉勵世人,故有三達德之立德立功立言。對道德學問的修養(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充實己身(修身),管理好自己的家園,與親朋戚友及周遭的人群和睦相處。然後擴闊個人的社交,為社會人群謀求福祉,成為地方的才俊之士、社會賢達。進而聚集天下英才,集思廣益,成為有仁心仁德的賢人,能號召群英,以治理好天下為己任。一代賢主聖君因而誕生。如傳說時代的唐堯虞舜夏禹的禪讓,信史後的西周文王姬昌、姬旦,近代國父孫中山先生等都是為追求精神食糧而奮鬥,遂有揚名千古。這種思想就是做人的精神食糧,一種為天下蒼生謀求福利的理想。溫家宝總理的憂國憂民,胡錦濤主席的以本為人及發展科技治國的精神,他們胸懷祖國大地,照顧億萬人民..... 就是有一種精神食糧在引導和帶領他們,如何使超過百年飽受外國列強宰割的中華民族可以富強起來,重振五千年文明國邦的聲望。從近日胡主席的出外簡化禮儀,免去勞師動眾的繁文縟節和節省金錢的虛耗....;温總理婉謝飽受旱災煎熬的村民要奉上一杯茶水的表現展示出身受同感的愛民.....這些都是精神食糧的揚弘。現今的人未目睹耶穌行聖蹟,但德蘭修女的懿行美德,正展示基督愛世人的精神。我信經書中的聖賢,和現實生活中一些偉人或平凡人所做的一切感人的愛國愛民的崇高懿行,他/她們的光輝形象似黑夜中的明燈,讓世人可思考自己應走怎樣的路,是個人模倣的板樣。世世代代的許許多多的偉大人物所做出的一切,記錄在浩瀚的書洋中,讓後代的人去閱讀,去默想,去思考自己的作為,去規劃未來;就是讓人從閱讀中去尋找個人的精神糧食,去奮鬥自己的人生,去做一些有益於社會人群的事業。精神糧食是人的靈魂,有利于這精神的書是補品,多讀點有益的書,是追求精神糧食的妙方。尋找和追求精神糧食是個人的事,與社會上的教育有何關係?政府有能力有責任去營造一個具有閱讀風氣國際大都會嗎?
Dear S6 students,This discussion is really inspiring! We should have more of such insightful discussion going on! Keep up your efforts!
回應黨同學: 首先感謝黨同學的意見,也許我在精神食糧上的定義有所不足,致使同學難以明白我的意思,現補充如下: 我認為精神食糧若然只是書本又或一種藝術,根本與「文化」無疑,精神食糧應是一種物質所包含之精神,而此精神必須對人產生一種影響,不論是好或壞,而由於一個社會中,大多數人因接納同一精神食糧故在生活上反映的類似行為,又或對精神食糧的態度造成了該社會的「文化」。 而對於金錢的看法,只是我的一個例子,其目的是希望打破「精神食糧就是書本」的看法,即使是金錢,都有其精神意義:相信一個偷回來的硬幣與一個辛辛苦苦賺回來的硬幣對於我們而言,價值絕不相等,但是不同於哪兒呢﹖如果只是比較面值的話,絕不會找到答案,因為答案在於兩者間的精神分別上。我希望透過這個例子,突出精神食糧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些物質內的精神。如果只是注重物質本身,就會出現我之前提及「沉醉而無法自撥」的問題。 至於黨同學所問有關老師的問題,我認為這位老師熱心研究,正因其了解到研究的精神:為人服務,而不是只為名利。由於能夠吸收「為人服務」此一精神食糧,在生活也會受此影響而幫助更多人,例如投身教育界,為社會培育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精神食糧正你所言是「具有思考、理解,感動的過程」,只有思考、理解一種物質的意義,對此有所感受,這便是「精神食糧」。
回應林sir: 首先,我想問一個問題,精神糧食是否只能從書本學得﹖這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很久。 之後,對於「尋找和追求精神糧食是個人的事,與社會上的教育有何關係?政府有能力有責任去營造一個具有閱讀風氣國際大都會嗎?」這個想法,我是部份認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社會風氣良好,自然與社會教育無關,但如果風氣本來不佳,我們又怎能奢求一些亳不懂何謂「精神糧食」的人去尋找和追求精神糧食呢﹖現今的香港正是需要我們的一點助力,尤其下一代,縱然很多家長並不重視精神糧食,是否表示我們就不應給予他們得到啟蒙的機會﹖這份責任是必然存在的。當然,如果社會大眾堅持「吃肉」,政府也是無能為力的,但問題是,政府有否嘗試過呢﹖我想,即使答案是「有」,政府也不是打從心底裡贊成,問題在於政府的大多數人都是「吃肉者」吧!
回林老師 : 謝謝你的回應。當初我寫下上古人沒有文明,只道是祖先在猿人之時的野外生活,但卻忽略了圖騰、結繩的文明產品。由此看來,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大抵與「精神食糧」有一定關係。而我認同當中由古至今的眾多例子,所以我在此省去叙述相同的例子了。 回到第一條問題,究竟尋找和追求精神糧食是個人的事,與社會上的教育有何關係? 首先我們要了解,教育的目的什麼? 簡單來說,教育的目的除了教授實用知識以應付生活,更多的是去培訓學生們的批判思維。杜國威老師在<>中提到: 「教學的最高境界不是叫學生不要這樣做或是應該怎樣做,而是問他為什麼你會這樣做。」透過思辯,有了主觀與客觀的思考或感受,這樣就能應用,吸收精神食糧。精神食糧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能吃懂,我們需要一個訓練有素的消化系統把它分解、吸收再作為己用。社會上的教育功能主要就是提供一個機會,讓每個人都能尋找和追求個人的精神糧食。 可是我們的政府有能力有責任去營造一個具有閱讀風氣國際大都會嗎? 提高香港人的學識修養,提高香港人的競爭力,香港政府當然責無旁貸。 對比同是華文語系的台北,香港的情況顯現是略遜一籌。眾所周知,台北的誠品書店是最有名的,書店的數目也比香港的多。可想而知台北人對精神糧食的需求比我們高得多。當然,書的質素固然是考慮的一環,但想像上一年書展推售寫真的境況,政府似乎需要在閱讀風氣上加把勁. . . 補充一句,我認為營造一個具有閱讀風氣國際大都會不是政府有沒有能力的問題,因為香港本身人力財力早已俱備。問題原因在於政府無心推廣,重視商業而輕視文學科學注定了香港落得一個「文化沙漠」之名. . . 6B(27)
回譚同學: 對於「精神糧食是否只能從書本學得﹖」,我希望在此發表一點拙見。 正如上文所述,精神糧食的表現形式不一定為文字,音樂、藝術、動漫、電影等等都可以是精神糧食,不過文字廣泛性及應用性較高,描述抽象及實質的事物容易,傳播性又高(書籍,雜誌甚或我們現在都是使用文字),所以我們通常把書籍和精神食糧掛鉤。 雖然香港人接觸其他精神食糧的機會不少,例如流行曲,看電影等。但是此等精神食糧的質素參差,而且香港人缺乏欣賞心態和認識力,縱然有好的作品出現我們都不懂得珍惜,諸如不少本地藉藉無名的電影在外獲獎後才得到港人重視,本地科研成果賣給外國人,甚或拆掉本地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等等。與其說香港人缺乏精神食糧,倒不如說香港人缺乏「吃」精神食糧的能力。 6B(27)
什麼是精神食糧呢? 我想每個人對「精神食糧」都有不同的定義。慨恬來說,「精神食糧」指一種非物質的資料、思想,能夠對我們產生思考、理解,感動. . . 精神食糧一種是別於物質以外的必需品。
回覆刪除為什麼我們需要精神食糧呢? 在上古世紀的時候不需要它。因為我們祖先每天的生活不過野外狩獵,茹毛飲血。他們人生目的大抵只有一個 - 生存。
由石器時代走到今天的現代社會,我們比祖先多了的是一份文明,文化。而文明社會的創造需要理性與感性,需要思想。而這些思想不是麵包,不是單純存在世界上的物質,而是由思考到實踐的經驗,這是具有創造性,思考性的形而上學。
精神食糧便是這些思想的產物,它們通常的表現形式為書籍、音樂、藝術品什至「次文化」的動漫等。他們都為我們的平淡的人生帶來「色彩」。
回到問題所在,究竟香港人有足夠的精神食糧嗎? 無疑的,香港作為現代化,商業化的文明社會,物質主義大行其道,城市人不免心靈空虛,也是一種缺乏精神食糧的表現。最後這裡的人只會變得沒有文化,低俗。香港長期被譽為文化沙漠也與香港人缺乏精神食糧有直接關係。
同樣,即使香港像大陸般興建幾座書城,又能否解決閱讀風氣的問題? 擺脫「文化沙漠」又是否建一個西九藝術區就能解決? 想到近年香港的「卡拉OK」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懂看五線譜的又有幾人? 這是叫人慨嘆的。
我想最根本的方法是由教育做起。由政府重新正視問題所在,改變教育方針,從孩子小時候灌輸知識,發掘興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繼續高呼所謂「教育改革」也是徒勞。
希望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6B(27)
毫無疑問,精神食糧故名思義是屬於精神,而非單單物質上的滿足,但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平常的食糧有好壞、健康與否之分,既然如此,精神食糧是否也是一樣﹖
回覆刪除我認為精神食糧不一定是表現於上面同學所定義般狹窄,即使是物質,也可以是一種間接性的精神食糧,例如富有的人為甚麼仍然要不斷賺錢呢﹖恐怕不是為了錢財本身,而是其帶來的滿足、賺錢時的喜悅,這些絕對是一種精神食糧。
當然,也有不少人沉醉於金錢中無法自撥,但如果就此認為這不是精神食糧的話,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是也有很多死讀書,讀死書,最後讀書死的人嗎﹖這不也應該置於精神食糧以外﹖
我認為,人的部分精神食糧如書本、藝術、藝術品等對於我們的精神而言,就如飯和水般重要。不過,也有一些「刺身」、「魚翅」的精神食糧,如果沒有了這些,相信我們的生活並不會充滿「色彩」。
回到我們身在的香港,我同樣認為香港人在處理精神食糧的問題上有所不足,問題在於香港人每天都「大魚大肉」,毫無吃飯的觀念,以致主次顛倒,精神這個「身體」自然出現問題。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多年來良好的文化未能推行,問題皆在於香港人忘記了怎樣「吃飯」。
我想,要改善這種情況,需要的不是一張「健康餐單」,而是要重拾食飯的感覺,打從心底接受食飯這一回事。否則,強逼香港人食飯而不吃肉只會是適得其反。這件事看似複雜,但吃飯是每個人的天性,只要善加引導,根本不必大費功夫。就如改變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只要我們慢慢改變兩者之間的比例,逐漸加重飯的比例,自然能勾起人吃飯的本能。
問題在於,改變一個人的飲食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何妨整個社會,而且是精神上的食糧,究竟有沒有人有如此耐性和心機去做此事,而且需要的也可能是幾代人的合作。
希望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6B(25)
回譚同學 :
回覆刪除謝謝你的意見。 首先你的第一個問題是精神食糧是否有好壞之分。本人的意見是一定有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精神食糧作為思想一系列含有主觀性的產物,我們是可以安一個好壞的標準上去。但好壞之間的標準如何定斷,這個也是極度困難的問題,爭論性也廣。(本身這問題已討論性極大. . .)所以只可能道出精神食糧如食糧般有好壞之分罷了。
其次,閣下的意向認為「賺錢時的喜悅」為一間接的精神食糧,我的理解如下。建基於我提出的定義(不知閣下道是否同意),即一精神食糧具有思考、理解,感動的過程,那麼賺錢的過程有沒有當中的元素呢? 抑或只是一種自我的官能刺激? 假如「讀死書」的人只有背誦而毫無啟發的過程,那麼這個人選書或讀書的方法也不過如此罷了。這種的方式不過是囫圇吞棗,連認知的過程也談不上,也遑論精神食糧的問題。賺錢的個案也是如此理解,假如我是一個熱衷教學的老師,同時孜孜不倦地作研究,這個過程不也是在賺錢和學習嗎? 請問你又是如何理解呢?
最後我是頗同意譚同學的意見,即「多年來良好的文化未能推行,問題皆在於香港人忘記了怎樣「吃飯」。」看來香港人不只飲食欠缺均衡,連精神食糧也分配不當,難怪港人百病叢生了。
期待中六同學的意見~ 6B(27)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回覆刪除回應Dicky314
回覆刪除你為何認為上古時代的人不存在追求精神食糧呢?圖騰是對大自然的崇敬和膜拜,就是精神食糧的根源,各族文化的繁衍。
至商殷,敬畏鬼神之風盛行,是古人對好人壞人褒貶的一種道德精神的衡量。俗語謂:虎死留皮,人死留名。這是世人追求自己在人世間對己對人能作出甚麼的貢獻而努力不懈的奮鬥理想。
就是精神食糧的建立。
儒家以揚名聲以顯父母列為第一等孝,其次不辱,其下能養(躬養,非供養)。儒家以建功立業勉勵世人,故有三達德之立德立功立言。對道德學問的修養(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充實己身(修身),管理好自己的家園,與親朋戚友及周遭的人群和睦相處。然後擴闊個人的社交,為社會人群謀求福祉,成為地方的才俊之士、社會賢達。進而聚集天下英才,集思廣益,成為有仁心仁德的賢人,能號召群英,以治理好天下為己任。一代賢主聖君因而誕生。如傳說時代的唐堯虞舜夏禹的禪讓,信史後的西周文王姬昌、姬旦,近代國父孫中山先生等都是為追求精神食糧而奮鬥,遂有揚名千古。這種思想就是做人的精神食糧,一種為天下蒼生謀求福利的理想。
溫家宝總理的憂國憂民,胡錦濤主席的以本為人及發展科技治國的精神,他們胸懷祖國大地,照顧億萬人民..... 就是有一種精神食糧在引導和帶領他們,如何使超過百年飽受外國列強宰割的中華民族可以富強起來,重振五千年文明國邦的聲望。
從近日胡主席的出外簡化禮儀,免去勞師動眾的繁文縟節和節省金錢的虛耗....;温總理婉謝飽受旱災煎熬的村民要奉上一杯茶水的表現展示出身受同感的愛民.....
這些都是精神食糧的揚弘。
現今的人未目睹耶穌行聖蹟,但德蘭修女的懿行美德,正展示基督愛世人的精神。
我信經書中的聖賢,和現實生活中一些偉人或平凡人所做的一切感人的愛國愛民的崇高懿行,他/她們的光輝形象似黑夜中的明
燈,讓世人可思考自己應走怎樣的路,是個人模倣的板樣。
世世代代的許許多多的偉大人物所做出的一切,記錄在浩瀚的書洋中,讓後代的人去閱讀,去默想,去思考自己的作為,去規劃未來;就是讓人從閱讀中去尋找個人的精神糧食,去奮鬥自己的人生,去做一些有益於社會人群的事業。
精神糧食是人的靈魂,有利于這精神的書是補品,多讀點有益的
書,是追求精神糧食的妙方。
尋找和追求精神糧食是個人的事,與社會上的教育有何關係?
政府有能力有責任去營造一個具有閱讀風氣國際大都會嗎?
Dear S6 students,
回覆刪除This discussion is really inspiring! We should have more of such insightful discussion going on! Keep up your efforts!
回應黨同學:
回覆刪除首先感謝黨同學的意見,也許我在精神食糧上的定義有所不足,致使同學難以明白我的意思,現補充如下:
我認為精神食糧若然只是書本又或一種藝術,根本與「文化」無疑,精神食糧應是一種物質所包含之精神,而此精神必須對人產生一種影響,不論是好或壞,而由於一個社會中,大多數人因接納同一精神食糧故在生活上反映的類似行為,又或對精神食糧的態度造成了該社會的「文化」。
而對於金錢的看法,只是我的一個例子,其目的是希望打破「精神食糧就是書本」的看法,即使是金錢,都有其精神意義:相信一個偷回來的硬幣與一個辛辛苦苦賺回來的硬幣對於我們而言,價值絕不相等,但是不同於哪兒呢﹖如果只是比較面值的話,絕不會找到答案,因為答案在於兩者間的精神分別上。我希望透過這個例子,突出精神食糧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些物質內的精神。如果只是注重物質本身,就會出現我之前提及「沉醉而無法自撥」的問題。
至於黨同學所問有關老師的問題,我認為這位老師熱心研究,正因其了解到研究的精神:為人服務,而不是只為名利。由於能夠吸收「為人服務」此一精神食糧,在生活也會受此影響而幫助更多人,例如投身教育界,為社會培育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精神食糧正你所言是「具有思考、理解,感動的過程」,只有思考、理解一種物質的意義,對此有所感受,這便是「精神食糧」。
回應林sir:
回覆刪除首先,我想問一個問題,精神糧食是否只能從書本學得﹖這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很久。
之後,對於「尋找和追求精神糧食是個人的事,與社會上的教育有何關係?政府有能力有責任去營造一個具有閱讀風氣國際大都會嗎?」這個想法,我是部份認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社會風氣良好,自然與社會教育無關,但如果風氣本來不佳,我們又怎能奢求一些亳不懂何謂「精神糧食」的人去尋找和追求精神糧食呢﹖現今的香港正是需要我們的一點助力,尤其下一代,縱然很多家長並不重視精神糧食,是否表示我們就不應給予他們得到啟蒙的機會﹖這份責任是必然存在的。當然,如果社會大眾堅持「吃肉」,政府也是無能為力的,但問題是,政府有否嘗試過呢﹖我想,即使答案是「有」,政府也不是打從心底裡贊成,問題在於政府的大多數人都是「吃肉者」吧!
回林老師 :
回覆刪除謝謝你的回應。當初我寫下上古人沒有文明,只道是祖先在猿人之時的野外生活,但卻忽略了圖騰、結繩的文明產品。由此看來,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大抵與「精神食糧」有一定關係。而我認同當中由古至今的眾多例子,所以我在此省去叙述相同的例子了。
回到第一條問題,究竟尋找和追求精神糧食是個人的事,與社會上的教育有何關係?
首先我們要了解,教育的目的什麼? 簡單來說,教育的目的除了教授實用知識以應付生活,更多的是去培訓學生們的批判思維。杜國威老師在<>中提到: 「教學的最高境界不是叫學生不要這樣做或是應該怎樣做,而是問他為什麼你會這樣做。」透過思辯,有了主觀與客觀的思考或感受,這樣就能應用,吸收精神食糧。精神食糧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能吃懂,我們需要一個訓練有素的消化系統把它分解、吸收再作為己用。社會上的教育功能主要就是提供一個機會,讓每個人都能尋找和追求個人的精神糧食。
可是我們的政府有能力有責任去營造一個具有閱讀風氣國際大都會嗎?
提高香港人的學識修養,提高香港人的競爭力,香港政府當然責無旁貸。
對比同是華文語系的台北,香港的情況顯現是略遜一籌。眾所周知,台北的誠品書店是最有名的,書店的數目也比香港的多。可想而知台北人對精神糧食的需求比我們高得多。當然,書的質素固然是考慮的一環,但想像上一年書展推售寫真的境況,政府似乎需要在閱讀風氣上加把勁. . .
補充一句,我認為營造一個具有閱讀風氣國際大都會不是政府有沒有能力的問題,因為香港本身人力財力早已俱備。問題原因在於政府無心推廣,重視商業而輕視文學科學注定了香港落得一個「文化沙漠」之名. . .
6B(27)
回譚同學:
回覆刪除對於「精神糧食是否只能從書本學得﹖」,我希望在此發表一點拙見。
正如上文所述,精神糧食的表現形式不一定為文字,音樂、藝術、動漫、電影等等都可以是精神糧食,不過文字廣泛性及應用性較高,描述抽象及實質的事物容易,傳播性又高(書籍,雜誌甚或我們現在都是使用文字),所以我們通常把書籍和精神食糧掛鉤。
雖然香港人接觸其他精神食糧的機會不少,例如流行曲,看電影等。但是此等精神食糧的質素參差,而且香港人缺乏欣賞心態和認識力,縱然有好的作品出現我們都不懂得珍惜,諸如不少本地藉藉無名的電影在外獲獎後才得到港人重視,本地科研成果賣給外國人,甚或拆掉本地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等等。與其說香港人缺乏精神食糧,倒不如說香港人缺乏「吃」精神食糧的能力。
6B(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