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奕海縱橫(一)

象棋,中國博奕文化之精髓,幾多英雄豪傑沈醉其中。亙常對奕,偶有所思,以下三項,望諸君不吝賜教:

一)戰場上,主帥對談,屢見不鮮,但奕棋之時為何將、帥不可照面?

二)西洋象棋與日本象棋,主帥可遊遍大江南北,不受限制,唯獨中國象棋之主帥(將)藏於深宮之中,不可出城。這是否與「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有關?還是與中國人重視階級觀念有關?

三)「蹩馬腳」一項,受敵制肘,阻敵深入,理固如此,但為何自家大軍也可蹩戰友之馬腳呢?

7 則留言:

  1. 據有關史書記載,在楚漢大戰中,漢王劉邦曾在廣武山上對著西楚霸王項羽破口大罵,結果被楚兵用箭射中,差點丟了性命。故此,將帥如果同在一條直線上,中間又不隔著任何棋子情況下,規則規定走子的一方獲勝,這就好比先動手的一方把對方的將(帥)射中了。 這就是將帥不能照面的依據。
    其他的問題我也不懂,望其他同學指教。

    回覆刪除
  2. 傳統中國內並不流行裝備重甲的騎士,故中國的騎兵衝擊力並不強,而且騎兵於自軍陣內衝鋒未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故自軍亦會有阻滯騎兵行動的問題。
    以上為小弟愚見,望老師和同學(特別是麟哥)指點。

    回覆刪除
  3. 我的想法剛好相反,中國的馬多以重騎、鐵騎為主,借重馬的衝擊力,以力量取勝,而不如外國,或蒙古等民族般以快打慢。此點在春秋戰國時趙武靈王提出的「胡服騎射」改革可見一斑。因此,在此種騎兵面前,一切的人、物都是障礙,例如岳飛當年大破「拐子馬」,也不過是拌倒第一線的騎兵,就使金兵一敗地。
    以上純屬猜想,望其他老師、同學指教。

    回覆刪除
  4. (...剛剛打了一大段張貼出錯,結果不想再打了)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62/20090730/15581685_2.html
    上述網站的資料有提到中國古代的騎兵發展。
    趙武靈王提出的「胡服騎射」改革是針對戰車的不足而產生的革新,而且產下了所謂的輕騎,為何會成為中國重視重騎的證明?而且秦國的騎兵亦是以弓箭為主要兵器。
    因此我並不認為中國的騎兵是重騎為主。
    以上純屬瘋語,請其他老師、同學指點。

    回覆刪除
  5. 可能是我解釋不當(事實上是不想打字),令謙哥你有所誤會。「胡服騎射」的政策證明了輕騎一類多屬外族的兵種,而不是中原之物。
    而且謙哥的網址中也有提及,騎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而且馬匹能提供借力之處,使騎兵的威力遠比步兵強。「机动性好、冲击力强」正是中國騎兵的特點,而不如外族般著重靈活性。
    另外想多提一點,如果騎兵居步兵之後,恐怕在實戰中也會混亂不堪,騎兵的速度也無法發揮出來吧!可能這也是一種此設計的一大主因,總不能要騎兵繞圈子吧!
    以上解釋,未知謙哥是否滿意﹖

    回覆刪除
  6. 看到上述的留言,我先有一個疑問,中國輕騎和重騎的發展與上面問題如何拉上關係? 假如騎兵的發展與中國象棋的「馬」有關係的話,勞煩各位指正,否則留言讀下來先讓人有點大惑不解. . .

    小弟不單是下的象棋或是歷史發展方面都熟悉不深,所以答案都是胡扯想像一下。

    一) 將、帥不可照面之因,大概是棋局本是戰爭之局。象棋素以刀光劍影之殺局為名。作為戰場何來閒情主帥對談? 況且所謂對談之事都是開戰之前的爾虞我詐,血戰開始下便是我不砍你,便是我被砍的情況。所以將、帥一但照面,便是勝負始末。
    假如離開棋盤來看,把下棋者當作主帥二人,主帥對談,倒是屢見不鮮了。

    二) 中國象棋之主帥(將)藏於深宮之中,大慨可參照一下歷史。自古帶兵者未必以武力取勝,諸葛亮便是以謀略智取的表表者。況且六韜、孫子兵法教導多是帶兵管理謀略之術,以智鬥為上策,武鬥為下策的觀念比比皆是,所以這點極可能與「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觀念有關。
    至於階級觀念,我想這點並無題目太大關係,因為古代日本的階級觀念受唐代影響,西方亦有貴族、騎士階段等觀念。反而我認為這點是與西方、日本國土長期分裂及中國大一統而對君王訓練的差異有關,再而導致西洋象棋與日本象棋,主帥可遊遍大江南北。詳述太冗長,唯有留待有空詳述。

    三) 「蹩馬腳」一項,我認為我們先要想想馬是怎麼行動的。眾所周知,馬是有四隻腳的,跑的時候是往前跑,轉彎或變向需要大幅度範圍修正。馬概然不能像摩托車般急速轉向,那麼唯有用多一些空間轉位吧。可是前方突然有障礙堵塞,不論是友是敵,難免就此「蹩馬腳」了。

    6B(27)

    回覆刪除